本网讯(见习记者 何文敏)10月22日下午,教2-105教室,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副院长韩常青教授应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邀请,为我院学子作了一场学术报告。报告主题为“关于后危机时代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势”。
经济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的影响
韩教授以经济危机的起源为出发点,向同学们介绍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对世界的影响。2008年9月15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序幕。此次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遭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冲击。因而这场危机也被视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韩教授告诉同学们: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例如: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出口受阻,国内消费和投资减少,经济增速放缓,存量和增量共同作用,就业压力加大等等。
金融危机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韩教授细致的分析了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紧张的原因。美国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严重损害中美经贸关系。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美国的两面性给中美经贸关系蒙上阴影。政治因素阻碍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在经济危机下美国进行贸易保护主义,滥用贸易规则,实行两反一保,这大大的阻碍了中国的贸易发展,特别是轮胎特保案上是中国的轮胎出口严重受阻,但是让我们吃惊的是,据调查,美国在实施轮胎特保案期间美国本身轮胎行业并没有得到销售提升,相反在减少,这让他们明白损人是不利己的。
后危机时代中美贸易关系
什么是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演进,进入到相对缓和、平稳的阶段。但是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世界经济仍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危机尚未完全过去,指危机后期的一个阶段,而不是指金融危机结束以后的阶段。
韩教授就后危机时代中美关系总体走势进行了分析:斗争与合作长期并存,斗中合作,合作中斗争。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走势呢?理由一:全球的经济基本格局不会发生变化。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体系短期内不会改变,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和消费国,而中国是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理由二:中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将是长远的预期,金融资本是美国国内最有权势的利益集团,产业资本对金融资本的过度依赖,居民消费模式及偏好,新兴战略性产业尚未形成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雷声大雨点无。这些都是决定美国不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因素。中国同样也不会,因为有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短期内我们无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是渐进的过程,观念制约、考核标准制约、基础条件制约,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长期培育 自主创新、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理由三:维护正常的中美关系是互利共赢的。理由四:政治因素的隔膜使双方之间的斗争具有长期性。
中国如何解决后危机时代的问题
韩教授最后指出,面对后危机时代,中国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必须有所见解,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型:一是从出口主导型模式转化为内需与外需并重模式;二是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化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模式;三是由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转化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将低碳经济、绿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将工业化为主的模式转化为工业化与信息化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五是加快自主创新,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全面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