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60周年,举国欢庆,大报小报都从各个角度就此进行了报道,但最打动我的是当我看了BTV的《我爱你,中国》系列纪录片后,我被那段似火的岁月灼烧着,被那些峥嵘岁月的印记感动得热血沸腾。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世纪60年代,在一节节拥挤的车厢里,出现了许多迁徙的年轻的身影,他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理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金沙江上几个山包,7户人家,没有地名,这里开着一种红彤似火的人们叫它木棉,又叫攀枝花。在中国最困苦时期,当这群年轻而又瘦削却洋溢着无法言说的喜悦、兴奋与热情的面庞出现在湍急的金沙江上,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拉开了帷幕。生活物质匮乏,工作条件简陋,这是每一个拓荒者每天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所谓的困难总要比想像的要多。但是,从那一幅幅画面上灿烂的笑脸诉说着独属于他们的情愫——让我们一百倍的毅力和勇气,向困难进军,困难的背后,伟大的社会主义正向我们飞奔。这是一个时代的心跳,这是一个时代的脉搏,积极奋进在当时蔚然成风,秉着不怕苦不怕累,敢于自我牺牲和巨大的荣誉感,一个个奇迹在中华大地上崛起。其中成昆铁路的落成最具辛酸,在群山蛮荒间铸造起的钢铁长龙,每1.6公里就是用一名开荒战士的生命换来的。
广阔天地
40年对于历史长河不过一颗不起眼的沙粒,但对于一个人却是一辈子。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们初识世界,第一次了解和中国社会的真实,当他们注销了城市户口,真正踏上了从前只在地图上知晓的五湖四海,他们的内心深处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震荡,看着广袤的土地,一望无际的荒野,才真正明白理想与生存与生活的现实有着天壤之别,明白那些被誉为穷乡僻壤的地方是农民永远的家,明白所谓的艰苦与磨难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明白他们所坚信的革命不再是传单上的口号,那是一场悔与不悔的博弈,但是凭着坚信的信念,绝大多数的知青们在种种磨难中磨砺了自我,在祖国最辽阔的土地上洒下自己的汗水,留下自己的足迹,也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60年,我们曾经有过多少艰辛岁月,60年我们曾经有过多少欢乐时光,60年,是什么在我们的心里历久弥新?爱国,理想、信仰、责任、团结、奋斗、荣誉感、牺牲精神、温暖、勤奋、创新、自信、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