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雷杨 记者 戴锦燕 何文敏)3月29号晚,由法商学院学生工作部主办的人文讲座(第4期)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二号报告厅举办。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大才子”之称的李纲应邀出席了本次讲座,带来他对于“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解读。
晚上7点不到,二号报告厅里已经坐满了人。讲座伊始,李纲身着红色西装,以他和朋友关于《黑猫警长》的趣事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李纲说,在对西方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他既感到欣喜,又觉得困惑和陌生。“我们要重视传递的媒介,每次看到像BBC、CNN这样的外国媒体大量的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时,是在是令人发指,气愤不已”李纲讲到。
然后李纲就“被美化的中国” 来分析西方文学里的中国文化。他认为18世纪以前西方掀起的一股的中国热,主要是因为像庞德、马可•波罗这样的对中国文化狂热分子,促使了外国对中国的误解。他说:对于这样的一种美化,我们要清醒的认识,探寻它背后的动机。事实上,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偏向于在中国文化里寻找他们所缺失的东西。这是典型的“愤青”——一种反叛的思想。而18世纪晚期,中国人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却又急转直下。就是因为像迪拜这样的文学大家,在他们的作品里出现大量对中国丑化的文字,如《鲁宾逊漂流记》。
李刚说,中国形象大不同的问题出在西方人的身上,中国在18世纪这段时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实际上,改变的是西方。英国与法国的两次大革命后,使西方的制度发生了改变,自然科学也取得很大的进步,中西方国力势均力敌的态势被打破。从美化中国到丑化中国,西方一直都是在用自己的标准来审视中国。而在18世纪后期,清政府与民间的愚昧与无知造成了中国的封闭、落后,对西方先进文化的一无所知。西方发达了,中国的进步却很缓慢,此时,清政府的种种弊端就凸显了出来。之后李纲结合《功夫熊猫》这部影片,就“被内化的中国”谈到,中国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把它们也当做了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李纲引用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做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子孙,我们应该借西方的哈哈镜,发现自己的问题,不能因为别人的误解而愤懑,要做好自己。
国贸系09401的徐玲玲说,看了这次演讲,增长了我很多的见识,引起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深思。希望以后能举办这样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