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别被求职陷阱忽悠

发布时间:2018-10-22浏览次数:25

      大学生对于个人隐私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不法分子套取并利用求职者信息进行贷款, 使茅庐的大学生背了数万元利滚利的债务。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要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 积累基本的就业常识, 加强学习, 提升法律意识, 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切实提高大学生防骗意识和人身安全保护意识。

    如今大学生求职难、就业难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由此滋生出来了很多社会问题。面对就业的压力, 很多大学生对前途担忧, 甚至产生焦虑的心理状态。不法分子更是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 缺乏社会经验的特点, 在大学生原本就不平坦的求职之路上设下重重陷阱。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校园贷款”、“培训贷”在高校中屡见不鲜, 在大学生信用贷款的背后, 非法“校园贷”、“培训贷”的风险和隐患逐渐浮出水面, 前段时间“校园贷”作为轰动校园和社会的舆论事件终于在政府、公安机关、银监会、高校等的整改下尘埃落定。近段时间“培训贷”又现高校, 给大学生求职就业带来巨大的干扰, 各地大学生深陷“培训贷”危机的事件屡见报端。相比“校园贷”、“裸贷”, “培训贷”更加阴险狡诈, 隐蔽性强, 危害大。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往往成为“培训贷”的主要目标。不法分子大多借助招聘网站平台以招聘的形式对应聘求职者进行有偿高额培训, 诱导、甚至要求大学生贷款培训。“培训贷”以校园公益讲座、招聘的形式靠近大学生, 原本的求职应聘变身为贷款培训, 往往以高新诱惑求职者, 合同中隐藏设置高额违约金, 和求职者打心理战术。下面给大家提几点建议来防范“培训贷”的危害。

对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进行理性的评估

    在“培训贷”的骗局中,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大学生不理性、不成熟的心理和行为, 巧设名目, 设置各种陷阱。很多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合适的工作, 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 就积极行动, 绝不放过, 但这也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

    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之前, 应该对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做出深刻的总结, 对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进行理性的评估, 保持清醒头脑。这样的自我评估能够促进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就业目标, 以及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从正规渠道获取招聘信息

    就目前已经发生的“培训贷”骗局来看,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招聘的形式来诱骗大学生踏入“培训贷”的陷阱, 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所谓的“招聘信息”, 其实只是以此为幌子吸引求职者;或者不法分子打着校内公益讲座的旗号, 为大学生“指导就业”, 鼓吹大学生参加所谓的就业培训, 继而骗取贷款。

    大学生理应从正规途径获取招聘信息, 如各高校发布的招聘信息, 不要轻信网络上的一些招聘平台。对于在校园内发布的就业信息, 学校很大程度上会保证其真实性、规范性。在校内举办的招聘会, 学校也会严格审查招聘单位的资质, 要求招聘单位有营业执照等合法登记手续, 并且具备接转户口、档案关系等条件。

明确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

    在很多“培训贷”骗局中, 不法分子的宣传极具诱惑力, 为求职者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前景, 大学生面对“高薪诚聘”、“带薪培训”的公司时, 要擦亮眼睛, 保持清醒头脑, 仔细搜索该公司的信息。如果在进行面试过程中, 发现招聘者不关注你的个人能力、专业素养, 而是特别留意你的个人信息应该及时抽身;如果在面试过后, 被告知通过复试, 但仍需要进一步培训加强时, 需要特别留心, 保护好个人信息, 尽快离开。

向用人单位仔细询问关于工作的信息

    通常正规的用人单位会对所要招聘的职位和应聘者有明确的要求, 正常的用人单位的面试官一般也会是从事相关的工作, 对应聘者会有专业角度的考察, 而披着招聘、面试外衣的“培训贷”用人单位对工作的认识和把握不够专业, 偏向从心理上打压求职者、诱导求职者, 有的不良单位还做出虚假的承诺, 如“带薪培训”、“包找工作”, 往往对工作的地点、条件、时间持有模棱两可、规避的态度。求职大学生仔细观察, 用心体会, 不难识破骗子的诡计。

仔细研究要签订的合同的内容, 要注意违约金的数目

    不少大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粗心大意, 忽视违约金。大学生在签订协议时遇到高额违约金, 需要高度关注, 提高警惕。在“培训贷”的骗局中, 这种极其不平等的设置背后是骗子的套路, 高额违约金会使让求职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签订合同时, 求职者一定要斟酌合同的内容, 确实保障好自身权益, 不要被培训机构的人员诱导。

      在贷款时, 有的大学生没有仔细阅读协议条款, 在产生了数期费用后, 十分后悔, 但也得按照协议执行;以致后期大学生无法偿还贷款, 采取对平台催缴的行为置之不理的举动, 这样会不断产生滞纳金, 经积累可能成为巨额的债务负担, 为后期埋下了定时炸弹, 陷入了维权难的境地。

注意不需要向用人单位缴纳费用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 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证件, 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担保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在应聘过程中, 如果遇到要求面试者先交钱的情况, 大学生应提高警惕, 谨防不法单位利用招聘非法敛财。大学生求职心切, 社会经验不足, 遇到这种情况, 虽然有疑虑, 可能会心存侥幸, 认为与获得的职位和将来的收益相比, 这点费用算不上什么。不法分子诱导大学生贷款参加培训, 也是同理, 若是符合实际、真正需要的培训, 大学生可以与家人商量, 稳妥起见, 尽量不要贷款参加。需要大学生牢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 求职都无需交费, 如用人单位提出交费要求, 毕业生须仔细甄别, 三思而行。

不要轻易向用人单位提交自己的证件原件

    大学生需警惕信息泄露, 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培训贷”与其他类型诈骗等不同的是, “培训贷”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被使用, 更多的是在本人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大学生对于个人隐私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不法分子套取并利用求职者信息进行贷款, 使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背了数万元利滚利的债务。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要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 积累基本的就业常识, 加强学习, 提升法律意识, 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切实提高大学生防骗意识和人身安全保护意识。

    在这快速发展的时代里, 骗子的套路总会一步步升级, 就业环境的改善和就业安全的整改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所要做的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总之, 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做好长期的职业规划。在轻松的面试、工作的押金、无须抵押的贷款面前, 应保持警惕, 保持清醒的头脑, 必要时向老师、学校和家人求助, 坚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科学思辨, 不要让“培训贷”这类的险恶的套路断送美好的青春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