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培训贷”套路大揭秘

发布时间:2018-10-22浏览次数:75

      又是一年毕业季, 漫漫求职路上的你我他, 面对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 难免不知所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盘中餐”。近期, 一种比“裸贷”套路更深的骗局——“培训贷”的出现, 令不少大学生求职者陷入了困境之中。在参差不齐的招聘信息中, 求职者如何甄别真假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培训贷”乱象丛生, 但骗子的招数有迹可循, 下面我们分析“培训贷”的套路, 帮大家甄别真假求职信息, 规避“培训贷”的就业陷阱。

“培训贷”究竟是什么

      近几年, 校园贷负面新闻不断, 随着大学生校园借贷乱象的曝光, 校园不良借贷带来的负面影响受到广泛的关注, 目前校园贷已经进入监管和整改阶段。“校园贷”之后, “培训贷”来袭, 需要大学生提高警惕, 擦亮眼睛。培训贷与校园贷有一定相似性, 主要针对大学生, 以贷款的形式骗取钱财。“校园贷”主要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入手, “培训贷”则是关注大学生都要面临的找工作问题, 对象心理需求的迫切性不同, 而且, “培训贷”远比“校园贷”存在更多的陷阱、套路。

      “培训贷”原为向教育培训机构推出的金融服务, 帮助求学者解决资金压力, 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往往, 在培训开始前, 求学者向提供教育分期和培训贷的机构提出贷款申请。在培训期间, 资金不用一次付清, 之后分期付清。逐渐, “培训贷”成为了不法分子的诱饵, 被人诟病, 招聘公司、培训机构大多借助招聘网站平台以招聘的形式对应聘求职者进行有偿高额培训, 诱导、甚至要求大学生贷款培训。

“培训贷”的套路

套路一:打着校内公益讲座的旗号

      就已经发生的案例来看, “培训贷”已经潜入了高校。在学校里的就业指导讲座上, 不明真相的大学生了解到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及就业培训, 便签署了一系列的培训协议、贷款合同。

      在毕业季期间, 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内心多少有些焦躁迷茫, 高校的就业讲座、宣讲会比比皆是, 免费的、公益的高校讲座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大学校园内, 特别是社团活动, 不乏一些公司的赞助和流动的商贩摊位, 不法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机, 以校内公益讲座的名义, 吸引学生参加免费的职业测试, 套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 这类讲座一般来说“传授”就业、找工作的技巧, 鼓吹大学生参加所谓的就业培训。建议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或定期举办的专场招聘会等正规渠道求职

套路二:求职变身贷款培训

      一些机构打着面试的名义, 骗取大学生贷款, 使得大学生上当受骗。无良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公司会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所谓的虚假的“招聘信息”等等, 其实只是以此为幌子吸引求职者和求职大学生, 邀请求职者到公司进行“面试”, 面试后, 骗贷公司一般会告知面试者通过了面试, 但是需要进行岗前培训, 学习专业技术, 学成后通过考核入职。诱导甚至要求求职者进行贷款培训。培训课程一般费用高昂, 假如逾期还款后, 就会变成利滚利的高利贷。

      毫无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报名参加培训课程需要量力而行, 对于高额的培训课程要谨慎报名。如果培训课程真的是自己需要的, 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可以与家长沟通, 考虑一次性付清, 尽量不要贷款。

套路三:高薪就业的诱惑

      学历不高, 专业水平不足, 没关系, 带薪培训, 本科学历包你找到高薪工作。如此等等, 这样的宣传吸引了一大批急于找工作, 追求高薪的大学生。骗贷公司为求职者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前景, 五险一金, 月薪高到数千元甚至上万。结果交钱参加完培训后, 公司对高新就业只字不提, 而求职者却莫名其妙被贷款, 欠了数万元的债务。

      这些骗贷公司主要针对一些求职者想要高薪的心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历, 被高薪就业的前景诱惑, 头脑发热, 在不明所以时签订合同, 泄露重要的身份信息。先要求求职者变相交钱再上岗的公司大多不靠谱, 这时候需要擦亮眼睛, 避免上当受骗。只有经过工作的历练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获得高薪工作的青睐, 这是与自身能力成正比的, 通过几次敷衍了事的培训是无法实现的。大学生求职者应该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 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想要高薪职业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高薪并非通过那么几次简单的培训就能实现的, 只有经过工作经验的积累是最为重要的。

套路四:高额违约金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 要关注自己签订的协议和合同的内容。不少大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或者粗心大意或者不留余地, 忽视违约金的设置。大学生在签订协议时遇到高额违约金, 需要高度关注, 提高警惕。在“培训贷”的骗局中, 不法分子往往在协议中隐藏设置高额违约金, 这种极其不平等的设置背后是骗子的“良苦用心”, 高额违约金让求职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提前终止合约, 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面临高额的违约金。另一方面, 求职者会在“培训贷”的泥潭越陷越深, 走不出“培训贷”的魔爪。

      在签订合同时, 求职者一定要斟酌合同的内容, 确实保障好自身权益, 不要被培训机构的人员诱导,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加强保密意识。对于已经申请贷款而中路退出课程的学生, 却被贷款机构要求赔付高额违约金, 或者是偿还贷款, 应该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套路五:心理战术

      在“培训贷”的骗局中, 不法分子摇身变为“导师”、“专家”, 站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高点, 对大学生求职者进行心理的打压和思想的灌输。大学生求职心切, 又缺乏判断能力。一方面, 不发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迫切心理, 打击求职大学生的自信心, 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对所谓的“导师”、“面试老师”产生一定的依赖感、崇拜感。另一方面, 强调就业形势严峻, 学习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理财的迫切性。在这样双重的挤压和灌输下, 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对自身快速提高能力、获得高薪的渴求, 很快地, 大学生丧失了理性的思考, 任由不法分子牵着鼻子走, 在不法分子的迫切诱导下签署合同, 暴露重要的个人信息, 背负沉重的贷款。

      “培训贷”这类求职陷阱利用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的迫切求职心理, 以高薪工作为诱饵, 设置虚假培训, 布局贷款圈套, 贷款容易退款难, 高息贷款, 使毫无经济能力的大学生负债累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环境不容乐观, 各种陷阱无处不在, 改善就业环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 大学生们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意识, 仰望星空固然重要, 先立足现实, 脚踏实地, 摆正心态, 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不给骗子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