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腔热血于生活

来源:法商时代发布时间:2017-05-02浏览次数:742编辑者:法商时代


记者 汪宇沁

笔尖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写出真情实感的十分之一的,剩下的十分之九全靠读者想象。余华的笔却像是有了魔力一般,写出的一字一句明明是在平铺直叙,但却像一个小鼓槌在心上一下又一下地敲着,敲得你热泪盈眶,敲得你柔情似水。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笔下的一本经典之作,主人公许三观被刻画得有血有肉,喜怒哀乐真实得就像他一直生活在众人之间那般。在书里所描写的大环境之中,许三观的情绪表现变成了当时时代背景的一个缩影。通过许三观的数次卖血经历,他的人生故事也就此展开。我们与其说是作为看客,不如将自己悄悄隐形于字里行间,去品品许三观的人生百味。

初次卖血,许三观是出于好奇心,身为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凭力气吃饭,靠力气生存,看着周围的人通过卖血获得钱财,他自然而然地动心了。一个现实、市井的小人物跃然纸上。这次献血,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但却给许三观这个人物形象定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调——追求安稳生活,还带着点小聪明的普通市民。这时候的许三观还是充满热血的,娶妻生子,进展自然。生活本在相安无事中度过,可转折悄悄出现了,许三观的大儿子一乐并非他所亲生。这件听起来狗血而有悖伦常的事一发生,接二连三的风波也被掀起了。

再次卖血,是为了大儿子一乐,从这里开始,许三观温情的一面渐渐展示出来。明明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但他还是选择去卖血来赔偿一乐打伤别人的过错。许三观的形象在这跨越血缘之爱的表现上,一点点高大起来,温柔起来。书中一句“谁说一乐不是我的亲生儿子?”着实热乎了读者的心窝。

三次卖血就十分戏剧化了,这次许三观是为了看望他受伤的初恋情人。在前文中许三观得知许玉兰不忠时的表现,让读者在心里已经认定他是一个极其注重纲常伦理的人,而他对林芬芳的情愫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性格上的反转让许三观这个人物形象俞渐丰满真实。正反两面的中和,更让角色魅力凸显。

在此,时间轴出现一条浓重的分界线。

大跃进开始了,许三观一家较安宁滋润的日子结束了。如果说前半段许三观的人生在上坡路上的话,那这后半段便是布满小石子的下坡艰难路。因为贫穷、疾病等因素,许三观的生活变得五味杂陈。面对困难,他一次又一次踏上卖血的征途。不过,这条路似乎越来越难走,越来越狭窄,因为,许三观开始衰老,他不再是一开始那个天不怕地不怕,指望靠着力气走遍天下的青年。然而,更加凄凉的是许三观的不自知,他不相信命运,不妥协于衰老,却害怕死亡,害怕自己一无是处。这样矛盾的情绪充斥在慢慢老去的许三观的脑海里,最终他像个孩子一般地痛哭出来。

许三观的哭泣像是一条绳索,将故事的结尾拉到悲剧的船头。原本在经历过磨难之后的生活已经在逐渐恢复变好,在读者们快要看到完满的结局时,许三观的哭泣狠狠地咬了一口结局,使它并不那么完满。

 “我还是想吃炒猪肝,还是想喝黄酒。”这句平淡无奇的请求,出自于孩子般的许三观口中,显得无比悲凉。许三观不想承认自己再也没有办法卖血的事实,也害怕面对未来未知的困难。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恐惧,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对生活发出的求救信号。无声且并不热烈的控诉,却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许三观是个活在余华笔下创造的生活中的英雄,但他也只不过是个能够打动你我的普通人。转身看看四周,在忙碌的街头、人来人往的车站、川流不息的马路上,一个个弓着背,唉声叹气一阵儿后继续忍耐着前行着的“许三观”中有没有你和我?